《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全文重点解读(3)
三、《规划》主要变化
1、调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由《征求意见稿》提到的25%左右调整为20%左右,目标要求更加实际。
2、删除征求意见稿中的“共享化”趋势
其实,在《规划》正式发布前,国家并未从政策层面明确汽车产业的“四化”文字表述,大多是企业自身发布的“四化”战略,以及媒体等提及的“四化”趋势。
此次《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3、删除征求意见稿中的“2025年插电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的发展愿景”。
4、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的“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的发展愿景”,按照智能化5级分级,目前L1和L2级智能网联技术新车搭载率已经很高。
5、加强公共领域电动化的要求引导
明确自2021年起,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电动化比例不低于80%,加快推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
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要求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领域的应用,为新能源汽车通行提供便利。
6、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安全管理,提出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
7、新增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要求
发展愿景提出力争到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同时提出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在研发方面,要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
在供给体系建设方面,新增了深冷气态形式的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提出要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8、细化快慢充应用场景选择
《规划》中多处新增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加强了充换电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推动电动化进程。
按照使用场景提出,要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9、提升安全保障,增加召回管理
《规划》全面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力度,包括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状态监测和维修保养检测,健全了维修保养检测、充换电等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新能源汽车安全召回管理,鼓励行业组织加强技术交流,指导企业不断提升安全水平。
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加强氢燃料电池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智能网联方面,提出打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构建统一汽车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强化车载信息系统、平台及关键零部件安全检测,保障“车端-传输管网-云端”各个环节信息安全。
10、明确了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
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协调组建行业跨界交流协作平台。
结语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成为了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国内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过了2万亿元,日益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正式发布,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下一步,行业上下必将以《规划》发布为契机,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技术能力,构建新兴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