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强逻辑背后 :制造的突围 消费的切换

  NO.1

  “涨价”强逻辑背后

  制造的突围,消费的切换

  近期市场的最强逻辑是围绕“涨价”展开的,包括中游玻璃、涤纶至上游MDI、天胶、有机硅、锂等品种。

  应对当前“杀估值”质疑,顺应“复苏交易”的共识,两者合力就是涨价品种,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景气度对抗杀估值。

  9月以来A股风格结构一个明显变化,在于从追逐短期业绩确定性(如9月基建链)到布局远期盈利复苏(如汽车、新能源、家电、石化等)。

  其背后是经济复苏阶段认识的变化。国内经济动能由政策刺激、基建与地产托底过渡到消费的回暖、出口的改善以及企业资本开支的上升。这也意味着投资的关键,落脚在制造和可选消费。

  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紧扣可选消费+中国制造两条配置主线。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超预期高涨,微观调研港口、制造业订单及出货火热、2020Q3化工、机械等资本开支已有明显提升,都在反映全球复苏的节奏将快于市场预期。

  与2017年的全球朱格拉周期不同,当前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已有明显改善,制造业的资本开支将大幅修复,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与全球复苏的共振将更为强烈。

  我们需以更高的视角、更远的盈利景气看待投资机会,推荐“可选消费+中国制造”两条主线:1)可选消费推荐:酒店/白酒/汽车/家电/航空。2)中国制造推荐:新能车/光伏/机械/石化/基化。

  NO.2

  无绳化趋势持续推进

  拥抱电动工具大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动工具开始在北美和欧洲开始兴起,并随着日本及亚洲、拉美等市场加入,全球电动工具行业市场规模稳健增长,根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稳定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行业整体规模将突破350亿美元。

  中国是电动工具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电动工具生产,博世、TTI等全球知名企业均在中国设有工厂,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电动工具中约有80%左右是属于出口,每年出口量近3亿台,出口金额达到87亿美元。

  锂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及其本身具有的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推动了工业消费领域如电动工具、电动工两轮车等场景的锂电化进程。

  另一方面,电动工具无绳化趋势也愈加明显,无绳化电动工具占比从2011年的30%提升至2019年的60%左右。

  随着电动工具无绳化推进,单台电动工具需求的电芯数量也在增加,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得以快速增长,2019年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1.0GWh,同比增长25.0%,中国电动工具市场锂电池需求量8.8GWh,同比增加25.7%。

  我们认为随着无绳化趋势的持续推进,锂电池应用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NO.3

  新材料赛道,未来可期

  1、电子胶粘材料(国产替代)

  保守估计,电子胶粘材料总市场空间超200亿以上,其中OCA光学膜、导电材料、高性能压敏胶材料等产品各拥有数十亿以上市场空间,行业具备较高天花板。

  从竞争格局来看,行业高端产品由3M等国外企业垄断,近两年受国产品牌崛起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下游对功能性材料的进口替代有迫切需求,加速了国产品牌成长,具备研发实力和产品储备的优秀企业将在进口替代进程中充分受益。

  2、催化材料(进口替代+国六标准政策推动)

  国六排放标准即将大面积铺开,标准较国五大幅提高,倒逼产业升级,看好相关材料,蜂窝陶瓷载体进口替代空间大。

  自2020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进口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国六排放标准执行推动下,根据测算,国五升级至国六标准,陶瓷载体需求将增长超100%,分子筛需求从0到7000吨/年,市场空间巨大。

  美国康宁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发明蜂窝陶瓷载体并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领域以来,逐渐和日本NGK公司共同垄断蜂窝陶瓷载体市场至今,两者占据全球90%市场份额(两者在国内合计销售额约200亿),未来替代空间大。

  3、可降解塑料(进口替代+新版禁塑令政策推动)

  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禁塑令”,提出分三个阶段、分应用场所禁限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同时以可降解塑料做成的相关制品予以替代,政策推动下未来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从市场空间看,待2025年该政策最后一阶段完全贯彻执行后,国内可降解塑料替换需求有望达到数百万吨规模级别,相较于2018年国内13.5万吨的产量,其增量空间巨大,未来几年的增长也较为确定。聚乳酸(PLA)和PBAT材料因性能、成本等综合优势有望占据未来可降解塑料市场的主导位置。

  我们认为需求增速确定背景下未来市场节奏依靠供给端放量,其中PLA的关键核心中间体丙交酯成熟技术主要由Corbion-Purac、NatureWorks等海外企业掌控,急需进口替代。

郑重声明:用户在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股民学堂立场无关,所发表内容来源为用户整理发布,本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