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米聊为何输给了微信?米聊和微信的历史故事回顾

  2010 年 10 月 19 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学生团队研发出了一款软件,名为 Kik Message——能够基于本地通讯录与联系人直接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

  发布仅两周,Kik Message 的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 100 万。

  在当时,本来打算做智能手机、对移动互联网行业高度关注的小米团队,最先关注到了这款软件,仅在一个月后(即 2010 年 12 月 10 日),第一代米聊便诞生了。

  在米聊推出 40 天后,也就是 2011 年 1 月,腾讯推出了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的做法正好契合了雷军当年的设想之一,而微信的出现,让米聊的获胜概率,变成了 0。

  小米官方授权传记《一往无前》对此描述到——

  如果腾讯用 QQ 这个产品来迎战米聊的话,小米尚有一丝机会,因为 QQ 在手机上的体验过重,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短平快的用户体验;

  如果腾讯没有犯任何战略错误,选择用完全相同的产品形态来迎战米聊的话,只有在它能给米聊一年抢跑时间的前提下,小米才有 50% 的胜算;

  如果腾讯在一年之内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那么,腾讯的综合资源是小米的一万倍,小米将处于完全的弱势,届时,腾讯会把全部的工程资源和推广资源扑上来,小米获胜的概率将是零。

  如今看来,米聊之后的发展也正如雷军预言般令人唏嘘,且无奈。

  相比于基于通讯录关系网的米聊而言,微信的打法更为激进,用户可以通过 QQ 帐号或者邮箱帐号两种方式注册。

  查询到,在当时,腾讯 QQ 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6 亿,有效用户 1.6 亿。相比于仅基于通讯录的米聊而言,微信明显拥有了快速生长的养料。

  另外,凭借语音信息功能、用户导流、附近的人等功能,微信在 2011 年 5 月前就积累了接近 500 万的用户,用时 4 个月。

  在微信几近快、准、狠的产品迭代进程中,米聊一度无法找准精确的产品定位,在社交功能的推出上屡屡滞后于微信,那些领先起跑的微弱优势,也被渐渐蚕食殆尽。

郑重声明:用户在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股民学堂立场无关,所发表内容来源为用户整理发布,本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