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全文内容重点解读(2)
九大领域的具体路线
1、在节能汽车
《路线图2.0》综合考虑节能汽车进步和测试工况切换带来的影响,提出2025、2030、2035年三个阶段,乘用车(含新能源)新车平均油耗分别达到百公里4.6、3.2和2.0L;传统能源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的新车平均油耗分别达到百公里5.6、4.8和4.0L。
预计在2035年,载货汽车油耗较2019年水平下降15%—20%,客车油耗较2019年平均油耗降低20%—25%。
2、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将占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未来纯电动技术将在家庭用车、公务用车、出租车、租赁服务用车以及短途商用车等领域的全面推广。
3、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未来,将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作为氢能燃料电池行业的突破口,以客车和城市物流车作为切入领域,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丰富的地区推广大中型客车、物流车,并逐步推广至载重量更大、长途运行的中重型卡车、牵引车、港口拖车以及部分乘用车。
未来2030年-2035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的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可达到100万辆左右;同时完全掌握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完备的燃料电池材料、部件、系统的制备与生产产业链。
4、智能网联
李骏表示,因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信息、通信、交通等多个领域,技术架构较为复杂,为了给行业形成更加清晰的技术路线指引,《线图2.0》深化完善了“三横两纵”的技术架构。
架构涵盖了三横: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基础支撑关键技术,和“两纵”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
预计到2025年,HA级自动驾驶汽车将切入市场;到2030年预计实现HA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在部分城市道路情况下的规模化应用;
到2035年HA级、FA级智能网联汽车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网联协同决策和控制能力,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在中国广泛应用。
5、动力电池
李骏表示。随着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应用领域和细分市场的逐步清晰,对应的车型产品特征比较显著,涵盖了纯电动、插电式和混合动力三大车型。
基于以上这些考虑,《路线图2.0》在动力电池方面涵盖了能量型、能量功率兼固型和功率型三大技术方向,以乘用车和商用车作为两大应用领域,面向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三类应用场景,实现动力电池单体、系统集成、新体系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制造技术及关键装备测试评价、梯次利用以及回收利用等产业链全链条覆盖。
预计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总体基于国际领先,并形成完整、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6、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
《路线图2.0》显示,未来将从纯电驱动总成、插电式基电耦合总成、商用车动力总成、轮毂/轮边电机总成为重点,以基础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国产化为支撑,提升我国电驱动总成集成度与性能水平。
预计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乘用车电机比功率达到7.0kW/kg;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功率达到70kW/L;纯电驱动系统比功率达到3.0kW/kg,综合使用效率90%。
7、充电基础设施
未来将构建慢充普遍覆盖,快充(换电)网络化部署来满足不同充电需求的立体充电体系。
预计到2035年,将建成慢充桩端口达到1.5亿端以上(含自有桩及公用桩)、公共快充端口含(专用车辆域)达到146万端,支撑1.5亿辆以上的车辆充电运行;同时实现城市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换电模式的大规模应用。
8、汽车轻量化技术
近期以完善高强度钢应用为体系重点,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
未来,将摒弃以整车整备质量和轻质材料用量为衡量标准的传统做法,《路线图2.0》引入了新概念,即“整车轻量系数”、“载质量利用系数”、“挂牵比”等作为衡量整车轻量化水平的依据。
到2035年,预计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35%。
9、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
以汽车制造”通用化、自适应化、透明化和智能化“为发展目标,到2035年,预计关键工序智能化率达到90%以上,设备OEE(接口综合效率)比2020年提高10%以上,劳动生产率比2020年提高50%以上。
- 上一篇:蚂蚁集团未来会涨到多少?机构解读蚂蚁未来发展潜力和价值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