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全文一览(2)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中国的交通运输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交通发展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交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居世界前列,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人民高品质出行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中国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交通对于加强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日益重要。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参与全球交通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为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交通发展成就,分享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走新时代交通发展之路

  中国交通积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坚持对内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外服务高水平开放,把握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建设,走新时代交通发展之路。

  (一)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交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中国交通,秉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人民交通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发展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交通治理,依靠人民办好交通。

  ——人民交通由人民共享。统筹公平和效率,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让人民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人民交通让人民满意。以人民满意为根本评判标准,聚焦新时代人民对交通的新期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交通运输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当好发展“先行官”为定位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要先强起来。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坚持先行引导、适度超前原则,保持一定发展速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措施上优先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决策部署,把交通运输作为先行领域重点部署、优先保障。

  ——能力上适度超前。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目标,以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为抓手,适度超前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作用上先行引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土空间开发、产业梯度转移、城镇布局优化、经济贸易交流中的先导作用,发挥互联网新业态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新经济形态加速崛起。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关键。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交通高质量发展,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破解难题,厚植优势。

  ——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加快形成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化格局和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交通主骨架。

  ——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交通运输结构性、制度性、技术性、管理性、服务性成本,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合理划分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健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水平。

  ——增强发展动能。鼓励和规范交通新业态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多层次、可选择、多元化的运输服务体系,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交通运输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依靠市场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释放交通运输活力。

  ——坚持高水平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走出去”“请进来”,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联通,提升与其他国家互联互通水平和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

  (五)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创新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人才支撑。

  ——以基础设施建养技术迭代升级增强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抵御灾害与预警监测能力,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特大桥隧、深水筑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水平。

  ——以智慧交通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共享型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发展,拓展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空间,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历史机遇,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二、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进入新时代,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一)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

  牢牢把握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加速成网的重要机遇期,深入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大批综合客运、货运枢纽投入运营,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5万公里;全国公路里程达到50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万公里;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2520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民用航空颁证运输机场238个;全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互联互通程度明显加强;邮路和快递服务网络总长度(单程)4085.9万公里,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着力加强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打通国家运输大动脉,有力保障国土和能源安全,强化区域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快建设“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依托京沪、京广、沿海、沿江等综合运输大通道,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港口群和长江沿线港口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上海到南京、上海到杭州高速通道沿线集聚了长三角三分之二的城市和约80%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登陆以及陕京线等天然气干线管输系统不断完善。煤炭物流通道布局更加合理,形成纵贯南北、东西的铁路能源运输大通道;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区域间人员交流、物资流通日益便捷,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交通主骨架逐步形成。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交通、物流、信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全国城镇体系布局,打造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通过规划引领,强化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北京大兴、上海虹桥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实现了高铁、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优化货运枢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上海洋山港、郑州铁路港等一批现代物流枢纽建成,提高了换装水平,加快了多式联运发展,有力推动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同运输方式通过枢纽实现有机衔接,为优化国家经济空间布局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城市道路总长度45.9万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7.36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6.6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3.19%。强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引领,加强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有效衔接。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级配合理、适宜绿色出行的城市道路网络。完善道路空间分配,充分保障绿色交通出行需求,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开展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推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切实改善绿色出行环境。

  (二)运输服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互联网+交通”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多样化、品质化、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输服务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通达性和保障性显著增强。交通运输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显著增强,促投资、促消费、稳增长作用明显。

  货物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是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面对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创新公铁联运、空铁联运、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滚装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开展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公路货运治理等专项行动,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运输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成本逐步降低,交通运输环境污染明显减少,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不断提速。铁路运量占社会运输总量比例不断提升,“公转铁”行动取得突出成效。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快递业务量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取得积极成效,促进了物流业转型升级。

  公众高品质出行需求逐步满足。旅客运输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出行”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出行体验更加方便、快捷、舒适、温暖。以道路运输为基础,高铁、民航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出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客运结构持续优化,中长距离客流逐步从公路转向高铁和民航。截至2019年底,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20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4.5%增长到65.4%。春节、国庆等重要节庆日大规模客流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人们不仅能够“说走就走”,而且走得“舒适、优雅、惬意”,“人享其行”的期盼逐步成为现实。

  城市公共交通持续优先发展。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加强城市交通治理、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40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6172.2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稳步提高,舒适度不断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较快发展,70余个城市发布共享单车管理实施细则,360余个城市提供了共享单车服务。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满足了多样化出行需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努力保障公众公平享有交通服务权利,以交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僻远地区开行的公益性“慢火车”,站站停、低票价、公交化,架起了山村与城市的沟通桥梁,成为沿线人民的“公交车”“致富车”。公路客运普及和农村物流发展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截至2019年底,已开展52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建设,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级、AAAA级以上的区县比例分别超过95%和79%。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重要枢纽设置无障碍设施,推广无障碍化交通工具,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周到的出行服务。不断加大旅客运输及出行服务普惠力度,让人民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交通运输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截至2019年底,网约车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平台日均使用量达到2000万人次。共享单车有效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日均使用量约4570万人次。货运物流融入“互联网+”进程加快,推动了货运物流组织方式创新,95306铁路货运服务系统全面建成,2019年铁路网上货运业务办理比例达到85%,229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整合货运车辆211万辆,车辆利用率提高约50.0%,较传统货运交易成本降低了6至8个百分点。“高铁网+互联网”双网融合取得突出成效,2019年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售票超过35.7亿张;电子客票基本实现全覆盖;高铁站车正逐步实现WIFI信号全覆盖,创新推出网上订餐、无线充电、智能交互等服务。截至2019年底,超过98%的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提供省域联网售票服务。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线上线下新消费模式,刷脸进站、“无纸化”登机、无人机投递、无接触配送、智慧停车、道路客运定制服务等新业态,让人们享受到了便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交通运输布局,提供基础支撑。加快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多节点、网格状世界级城市群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推动“四网融合”,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疏解三峡运输“瓶颈”制约,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畅通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海澄文(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为重点,打造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铁路、城际轨道和骨架公路网,全面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推进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契合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国土空间开发,加快形成黄河流域“通道+枢纽+网络”联动发展格局。差异化完善区域各板块交通网络,增强了对区域战略的交通支撑。

郑重声明:用户在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股民学堂立场无关,所发表内容来源为用户整理发布,本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