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全文一览(3)
(三)交通科技从“跟跑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并行
经过不懈努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核心技术逐步自主可控,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取得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中国的交通科技从跟跑世界一流水平为主,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并行的新阶段。
交通超级工程举世瞩目。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原冻土、膨胀土、沙漠等特殊地质公路建设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建设技术世界领先。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铁全线贯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兰新高铁,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铁哈大高铁开通运营,大秦重载铁路年运量世界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山一号隧道通车。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西成高铁秦岭隧道群、洋山港集装箱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系列重大工程举世瞩目。中国在建和在役公路桥梁、隧道总规模世界第一,世界主跨径前十位的斜拉桥、悬索桥、跨海大桥,中国分别有7座、6座、6座,世界最高的10座大桥中有8座在中国。
交通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国之重器”,交通运输关键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世界上首次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在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京张高铁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持续商业运营,智能型动车组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具备跨国互联互通能力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盾构机等特种工程机械研发实现巨大突破,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相继研制成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海工机械特种船舶、大型自动化专业化集装箱成套设备制造技术领先世界,300米饱和潜水取得创新性突破。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支线客机ARJ21开始商业运营。快递分拣技术快速发展。远洋船舶、高速动车组、铁路大功率机车、海工机械等领跑全球,大型飞机、新一代智联网汽车等装备技术方兴未艾,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充分运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领域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电子客票、联网售票日益普及,运输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229个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实现“无纸化”出行。全面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等新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全国ETC客户累计超过2亿,全路网、全时段、全天候监测以及信息发布能力不断增强。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全领域广泛应用,全国已有760万道路营运车辆、3.33万邮政快递干线车辆、1369艘部系统公务船舶、10863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52架通用航空器应用北斗系统,并在3架运输航空器上应用北斗系统,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智慧公路应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等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递设施遍布全国主要城市,自动化分拣覆盖主要快递企业骨干分拨中心。出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和封闭测试场地建设指南,颁布智能船舶规范,建立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无人机在快递等领域示范应用。
三、服务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中国将交通扶贫作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全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保障。
(一)坚决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
把扶贫作为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使命,完善扶贫规划政策体系,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强交通扶贫规划设计。完善交通扶贫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制定交通扶贫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关于进一步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文件,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1177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支持范围。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改造建设,打造“康庄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推动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
创新精准交通脱贫模式。加强统筹设计,建立健全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相互衔接的规划计划体系,分省细化年度计划,建立台账,压茬推进。加大“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动员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护路等工作。
持续加大交通扶贫资金投入。大幅提高贫困地区交通建设中央投资补助标准,2012年至2020年安排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的车购税资金超过1.46万亿元,占同期全国公路建设车购税资金的61.3%,带动全社会投入超过5.13万亿元。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补助标准分别由“十二五”时期平均占项目总投资的15%、30%,提高到“十三五”时期的30%、50%左右。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补助标准提高到平均工程造价的70%以上。通过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等资金支出结构,统筹加大各级各类资金倾斜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资金到位、项目实施。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挥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当好先行、做好支撑。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进一步向“三区三州”(注1)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16年至2020年,安排车购税资金2746亿元支持“三区三州”交通项目建设,其中农村公路资金781亿元。
(二)“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交通高质量发展
道路通,百业兴。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简称“四好农村路”)为牵引,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建设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提升城乡客货运输服务水平,贫困地区交通落后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贫困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缺少足够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2016年至2019年,国家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了国家高速公路1.7万公里、普通国道5.3万公里,建成内河航道约2365公里。贫困地区县城基本实现了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许多贫困县通了高速公路,不少地方还通了铁路、建了机场,干支衔接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形成,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
“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以200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引领,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注2)制度,强化贫困地区交通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大力推进“路长制”,健全“四好农村路”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责任,清晰界定工作职责,结合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县乡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公路“满意工程”建设,推广建养一体化等建设养护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路域环境整治。统筹城乡客运资源,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模式,整合交通、邮政、供销、电商等资源,推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物流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
“出行难”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截至2020年9月,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连接更加紧密,6亿农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三)交通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公路助力广大农民奔小康。农村公路发展,重点在“建”,目标在“通”。2012年至2019年,中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08.6万公里(其中贫困地区约110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20.1万公里,贫困地区新增5.1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2016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建设约9.6万公里通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的硬化路,建设45.8万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公路运行安全条件全面改善。出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修订工作。出台《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及相关配套制度,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2012年至2019年,通行客车的建制村新增5.4万个。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物流发展,2019年农村地区收投快件超150亿件,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快递服务入户等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铁路扶贫助力全面小康。持续提升贫困地区铁路网覆盖通达水平,加快连接贫困地区铁路规划建设,完善贫困地区铁路网络。截至2019年底,国家向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累计投入3.3万亿元,占铁路基建总投资的78%。新投产铁路覆盖了274个国家级贫困县,助力融入“高铁经济圈”。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贫困地区旅客列车开行方案,2019年日均开行途经贫困地区的旅客列车2328列,开行旅游扶贫专列594列,带动了沿线旅游、商贸、餐饮等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精准开行农产品“点对点”运输专列、集装箱快运班列和高铁快运等,2018年以来累计运送贫困地区货物17.1亿吨。
“交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积极推动“交通+‘旅游’‘产业’‘扶贫’”等发展新模式,推动贫困地区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2012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新改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约5.9万公里。大力推进“交通+快递”扶贫工程,整合交通运输、供销、商贸、电商、邮政快递等资源,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应用试点,2018年全国邮政企业累计实现农村电商交易额1.4万亿元。“交通+特色农业+电商”“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就业+公益岗”等扶贫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因路而起、因路而兴,为广大农民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农村交通有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同步开展公路沿线绿化以及沿途村镇的美化建设,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一道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农村公路的畅达,带动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广大农村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 上一篇:崂山啤酒中奖500听事件始末:公司承认工作不严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