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蓄率为什么下降?总储蓄率目前数据下降至44.6%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总储蓄率下降至44.6%,连续9年处于下行区间,较2010年的峰值51.8%,下降了7.2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表示,2019年年末,中国的储蓄率占GDP中的比重降到44.6%,未来或还会进一步下降。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下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

  1. 人口结构的变化

  储蓄率与人口结构都有着密切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可支配收入则是测量储蓄率的重要因子。

  当劳动力人口(15-64岁)占比较高,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有着较快的增速,收入对于支出的覆盖率更高,就会产生更多的剩余收入,从而提升储蓄水平的增加。反之,储蓄率就会出现下降。

  2010年开始,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劳动力人口占比持续回落,人口老龄化凸显。而对比我国储蓄率的变化,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居民储蓄率进入了长达9年的下行周期。

  因此,从长期因素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居民储蓄率下降的最根本因素。

  2. 房产投资占比下降

  2018年地产投资在我国家庭资产中的占比是71%,2019年这一比例降至了59%,说明在监管趋严、消费观念转变和房价居高不下的影响下,地产投资在我国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出现下降。

  如前所述,地产投资会计入我国居民储蓄率,因此,地产投资占比的下降,也加速了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回落。

  展望未来,2014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的下降,我国地产大周期实际上已经逐步见顶,尽管棚改政策人为的延长了本轮地产大周期的时间,但我国地产长期下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同时,在“房住不炒”定位的推进下,政策层面给与了地产小周期更多的压力,使得地产进入大小周期共振的下行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预计房产在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将会进一步降低,从而会对储蓄率持续施压。

郑重声明:用户在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股民学堂立场无关,所发表内容来源为用户整理发布,本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