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风险溢价怎么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

  股票的风险溢价怎么计算?

  第一步:估算股票的预期收益

  对股票未来收益的估算是最困难的一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下面是预测股票长期收益的两种方法。

  查看盈利模型

  基于盈利的模型认为,预期收益与盈利率相当。当年年底的市盈率约为25,因此盈利率就是4%(1÷25=4%)。根据基于盈利的计算方法,预期实际收益率(未考虑通胀因素)便是4%。“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是这里隐含的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市盈率在变得过高或者过低之前,它总要先回到某种自然的中点上。因此,较高的市盈率预示着较低的未来收益,而较低的市盈率则相反。

  查看股息模型

  基于盈利的模型认为,预期收益等于股息率与股息增速的和(均以百分比计算)。

  2003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股息率为1.56%。我们需要加上的只是对市场每股股息增长率的长期预测。我们可以假定股息增长率将跟随经济增速。我们可以从对经济形势的多种量度中选择,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

  在这里我们选择长期增速一直维持在3%-4%的实际GDP作为量度。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它和股息增速之间的现实关系,然后才能用它来估算未来股票收益。如果我们根据4%的实际GDP增速认为可以带来4%的每股股息增速的话,其中便会存在很大的偏差。股息增速几乎从未能与GDP增速同步,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私人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而公开市场则往往并不参与到最高速的经济增长中。第二,股息模型与每股增长情况相关,由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选择权的方式摊薄股本,这里便会存在一种“泄漏”(尽管股票回购确实能产生一定的抵消效应,但极少能补偿股票选择权带来的摊薄效果。上市公司都是持续的“净摊薄者”)。

  历史告诉我们,4%的实际GDP增速最多能转化成约2%的实际每股股息,如果你真的非常乐观的话也可以计算为3%。如果我们把对股息增长的预测和2003年底的股息率加到一起的话,我们得到的数字约为3.5%到4.5%(1.56% + 2 to 3% = 3.5%到4.5%)。这个数字恰好很接近我们通过盈利模型得到的4%的预测,这两个数字都是按实值计算的,未考虑通胀影响。

  第二步:估算预期“无风险”收益率

  通胀保值债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y, TIPS)是最接近长期安全投资的。由于它的回报和本金都根据通胀每半年进行修正,它的收益率是最接近真实收益率的。通胀保值债券并不是完全无风险的;如果利率上升的话,它的价格变化下降,反之亦然。但如果你持有通胀保值债券直至到期的话,你可以锁定一个真实回报率。

  我们把10年期国债的名义收益率与其等量真实收益进行比较。真实收益仅仅是扣除通胀影响后的数值。较短的绿线很重要,它代表10年期通胀保值债券在2002年内的收益率变化。我们预计扣除通胀因素后的普通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0年期通胀保值债券的收益率非常接近。到2003年底,它们已经足够接近了,10年期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略低于2%,而国债真实收益率约为2.3%。因此,2%的数字是我们对于安全债券未来真实收益的最佳推测。

  第三步:用预期股票回报减去预期债券回报

  当我们用股票回报减去预测的债券回报的时候,我们得到的股票风险溢价为1.5%到2.5%。

  各种假定

  我们的模型试图去作出一种预测,因此需要一些假定条件(这些假定条件足够让一些专家彻底抛弃这个模型)。然而,某些假定比其他的要安全。如果你不同意这个模型和它的结果,你必须很清楚地认识到你不同意哪些地方、为什么不同意。从安全到可疑,一共有三种假定。

  首先,模型假定整个股市会在长期跑赢无风险证券。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安全假定的原因是,它考虑了不同领域的不同回报和市场中的短期波动。200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大涨26%,而市盈率只是略微下降。

  没有一个股票风险溢价模型能够预测这样的大涨,但是这样的涨幅并不会宣告模型失效。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长期存在的现象:混合预期每股盈利(combined forward EPS,也就是未来四个季度的预期每股盈利)上升17%,上年每股盈利难以置信地上升了超过60%(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数据,从27.60美元上升到45.20美元)。

  第二,这个模型要求实际每股股息增幅——在这种情况下是每股盈利——在长期情况下限制在很低的个位数。这一假定看上去很安全,但却经过了理性的讨论。另一方面,对历史回报的任何认真的研究【像罗伯特•阿诺德(Robert Arnott)、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ain)和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l)做过的那样】都能证明这种增长极少持续超过2%这一遗憾的事实。

  同时,乐观者考虑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持续跃进,带来更高的增长率这一可能性。谁知道呢,也许新经济学也将一样疯狂。但即使这种情况出现,受益的也只是市场中的某些领域的企业,而不是全部。而且,上市公司也不大可能颠覆它们的历史表现,去回购更多股票,去发行更少的股票选择权,去让摊薄的侵蚀效应反转。

  最后,“当前的估值水平大致是正确的”这一假定是这个模型中值得怀疑的部分。我们假定在2003年底的25倍市盈率和65倍(1÷1.5%的股息率)的本利比(price-to-dividend yield)是会持续的。很显然,这只是一个猜测!:

    牛仔网微信号:牛仔网

郑重声明:用户在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股民学堂立场无关,所发表内容来源为用户整理发布,本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