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排名第几?现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元?(2)
需求结构优化升级。消费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市消费率提高到6成以上。市场总消费持续扩大,2017-2019年年均增长7.9%,其中服务性消费年均增长11.3%,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63.7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固定资产投资更加聚焦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1%,其中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管理、能源领域占比合计超过8成,促进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民生改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32.6%提高至2019年的54%,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发展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与管理创新以及劳动力素质提升促进了产出效率提高。全市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21.2万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万元/人;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2019年万元GDP能耗为0.23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十三五”前四年累计下降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创收27万元,比2015年增长57.9%;规模以上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人均创收222.9万元,增长24.8%。
创新投入产出量质齐升。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233.6亿元,相当于全市 GDP的6.31%,比2015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5.9%,提高2.1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26.6%。创新投入增加带动创新产出丰硕,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十倍。
中关村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中关村示范区创新保持活跃,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19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6.6万亿元,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12.9%;其中,技术收入占比由16.2%上升到20.3%,提高4.1个百分点。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增加值10410.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9.4%,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
新经济蓬勃发展。2019年,全市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2765.8亿元,与2016年相比,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占GDP比重为36.1%,比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3.8%和24.4%(二者有交叉),比2016年分别提高2.9个和2.6个百分点;2019年“文化+互联网”领域收入占文化产业收入的比重超过4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3%,比2015年提高5.9个百分点。